<acronym id="yxo5p"><strong id="yxo5p"><xmp id="yxo5p"></xmp></strong></acronym>
    <object id="yxo5p"><strong id="yxo5p"></strong></object>

    <object id="yxo5p"><label id="yxo5p"><xmp id="yxo5p"></xmp></label></object>

      <acronym id="yxo5p"><strong id="yxo5p"><xmp id="yxo5p"></xmp></strong></acronym>






       

      媒體聚焦所在位置:首頁 - 新聞中心 - 媒體聚焦

      長江潮涌匯豪情——記長江村黨委書記、長江潤發集團董事局主席郁全和

      來源:張家港日報 時間:2013/7/18 14:51:35
       

      編者按:今年以來,市委書記、市長姚林榮先后兩次到長江村調研,詳細了解村級經濟發展、民生水平提升等情況,并寄予厚望:“長江村一直是老典型,希望繼續當好老典型。”

      位于江尾海頭的長江村, 過去是一個人窮地薄的小灘涂,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,長江村也一躍成為全市的經濟強村,豎起了一面新農村建設的旗幟。談到長江村翻天覆地的變化,全村老少無不夸贊一個人,他就是長江村黨委書記、長江潤發集團董事局主席郁全和。

      50多年來,郁全和把自己的全部心血、汗水、智慧、才華都奉獻給了這塊土地,在他的帶領下,長江村由“蘇南的蘇北”的窮鄉村,成為擁有“長江名花”美譽的全國文明村,實現了村變、人變、經濟變、地位變,創造出了農村的發展奇跡。

      當前,長江村、長江潤發集團正積極部署著“第三次騰飛”的宏偉藍圖,通過資本運作、國際合作等戰略發展措施,進一步提升產業規模,提高自主研發水平,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。古稀之年的郁全和正以年輕的姿態,用與時俱進的管理理念規劃著長江村、長江潤發輝煌美好的未來!

      敢闖敢干 窮漁村一躍成為樣板村

      郁全和的一生注定與長江村的發展捆綁在一起。1959年,長江村還只是長江南岸一個偏僻的小漁村,那一年,年僅18歲的他成了一名生產隊會計,當時他或許不知道,未來,他將會在長江村村史上寫下多少輝煌。

      1974年,郁全和成為長江村的“當家人”,任長江村黨支部書記。一上任,他就帶領長江人進行大規模、全方位的土地平整、新村規劃及土壤改良工程。

      問題接踵而來,無論如何引進良種、狠抓田間管理,長江村的糧食產量就是不見起色。圍著田間地頭不知轉了多少圈,郁全和終于找出了問題的癥結:土地,要想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,就必須要改變現有的這種高低不平的地。

      找到問題癥結所在,就要盡快解決。于是,“房子靠邊站,騰出土地來,面貌徹底改,增產再增產”。一場平整土地運動在長江村轟轟烈烈展開,經過3年零8個月的苦干,全村拆舊房建新房2000余間,挑土88萬方,改造土地“三包面積”1147畝,硬是把全村高低不平、港汊縱橫的田地平整為格田成方、道路暢通的新農村。

      問題依然存在。如果沒有足夠的肥料,平整過的地不僅產量高不了,甚至還要減產,變成僵板地,可當時村里又沒有本錢改良土壤,怎么辦?多方學習考察,郁全和選中了成本低但產量高、肥效強的綠萍,可要將綠萍種好,卻不是件容易的事,為此,郁全和四處學經驗,學成歸來,綠萍的問題也迎刃而解。田平了、地肥了、人勤勞,長江村的糧食產量直線上升。

      之后,郁全和通過鉆研學習,又在棉花晚茬奪高產、提高棉花單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,長江村開創實現了“三綱糧、雙百棉”千畝糧田,并持續穩產高產,成為全縣農業樣板村。這是郁全和工作生涯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,不僅實現了祖祖輩輩追求的夢想,也為以后工業經濟的成功打下了基礎。

      艱苦創業 “四借”方略開啟工業之路

      群眾的溫飽問題解決了,郁全和又開始思考新的問題:如何讓老百姓手中既有糧又有錢?

      1978年,改革開放的號角調動起了全國人民的創業熱情,郁全和致富的神經一下子也敏感了起來,他響亮地提出要“改造長江大地,開創長江大業,鞏固長江大本營,培養大批人才”。

      1983年,因張家港港口擴建,長江村的大片土地被征用,同時,村里1000多名青壯年還被港務局招工。土地減少了,人才流失了,農業優勢沒有了,長江村該何去何從呢?郁全和沒有被困難嚇倒,他相信困難和機遇同在,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。

      但此時的長江村家底薄,要錢沒錢,要人沒人,沒有項目,沒有技術,發展工業的基礎一切為零。巨大的壓力沒有壓垮這位堅強的領路人,他拿出當年發展農業的勁頭,踏上發展村級工業的漫漫征程??恐?臺土紡車、8把瓦刀、9條舊船、幾臺手壓膠木機、幾臺家用縫紉機和銀行貸款2萬元及群眾籌集的35萬元做家底,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。

      在艱苦的創業過程中,郁全和總結出了很多經驗,這些經驗,后來被概括為“借梯上樓”、“借船出海”、“借智生財”、“借雞生蛋”,統稱“四借”方略。

      功夫不負苦心人,在一次次的碰壁后,郁全和終于找到了蘇州的合作單位,創辦了長江村歷史上第一個與國企聯營廠——儀表元件廠。在成功辦起了儀表元件廠后,郁全和又一鼓作氣擴辦了膠木五金廠、并線廠、服裝廠等。長江村的村辦工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。

      1989年,長江村工業發展迎來了新突破。當時,上海三菱公司加強電梯導軌國產化步伐,尋求合作伙伴。郁全和主動找上門去,創造性地用試制費用分文不取的方法,與對方簽下了協議。長江村辦起了第一個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企業——導軌廠。長江村的發展就此駛入了快車道。

      但是,一個村辦企業要生產如此高科技含量的產品,困難可想而知。但這些無法阻擋郁全和心中帶領村民致富的決心。

      郁全和自任廠長,組織了一幫技術人員和得力干將,沒日沒夜地泡在生產線上,苦干了14個多月,在經過了無數次的試驗失敗后,終于,國產第一根合格的電梯空心導軌問世了。300多個日日夜夜,郁全和吃住在試制車間,沒有在餐桌上和家人好好吃一頓飯,沒有在家里床上睡一個安穩覺。

      產品生產出來,銷路成了問題。郁全和親自上陣,帶領村支部幾個委員當起了銷售員,經常是大包小包地背著樣品,走南闖北搞推銷。憑著這股“走千山萬水,吃千辛萬苦,跑千家萬戶,說千言萬語”的“四千四萬”精神,長江村的產品打開了銷路,贏得了市場。此后,郁全和主動對接上海市場,先后引進上海三菱、上海港機、上海浦鋼等企業,長江村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。

      開拓進取 領軍企業引領長江村騰飛

      1994年,此時的郁全和已完全跳出了小農經濟的圈子,以現代企業家的眼光來審視村級經濟發展。當年,長江村建成了一家國家級民營股份制企業集團——長江潤發集團。集團成立之后,不斷調整產業結構,提高產品檔次,做大做強支柱產業,發展壯大集團規模。之后幾年,相繼建成了長江潤發機械工業園、長江潤發(宿豫)工業園、長江潤發(東區)工業園,業務涉及導軌、型鋼、耐指紋板、建材、港機、船舶修造,以及房地產開發、四星級酒店、小額貸款等產業,成為一家享有自營進出口權,具有一定自主產品研發能力的民營股份制企業集團。

      目前,公司擁有上市公司一家、高新技術企業2家,成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機構,先后榮獲國家質量管理先進單位、全國創名牌重點企業、全國優秀鄉鎮企業開拓創新獎等光榮稱號。不久前,“捷星”牌電梯導軌獲中國馳名商標,國際編號為5384號小行星還被正式命名為“長江村星”。

      2012年,全村完成產值近40億元,經濟總量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000多倍,人均收入增長了300多倍,企業的經濟總量和經濟效益,近十年達到平均四年翻一番的速度。

      南北掛鉤 把“張家港精神”帶到宿豫大地

      2001年,江蘇省委、省政府從加快蘇北振興、推進區域共同發展的戰略高度,決定由蘇州市與宿遷市開展南北掛鉤合作。2002年8月,江蘇長江潤發(宿遷)公司落戶宿遷市宿豫區,成為蘇州客商到宿遷投資的第一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。郁全和本人被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贊譽為“南北掛鉤排頭兵,富民強區促進派”。

      南北掛鉤的大背景,催生了長江潤發的“精彩位移”。62歲的郁全和開始了從辦廠到建設工業園新的創業實踐。在“張家港精神”激勵之下的長江人不斷拼搏,不斷進取,闖出了在蘇北發展的全新道路。

      開建工業園那年冬天特別冷,廠里安裝設備,地基要打幾米深。為了防止地基凍結,廠房內燃起了幾十只煤球爐,一連幾天,郁全和與工人們的眼睛都被煤煙熏出了結膜炎。正是在這股子精氣神的帶動下,短短4個月,園區實現了“三通一平”。

      前后11年南北合作,郁全和在實踐中有了深深的體會:蘇南企業投資蘇北,利益是紐帶,雙贏是關鍵。南北掛鉤生命力要長久,必須辦成一流的企業。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,長江村的產業轉移,不是落后產業的搬遷,而是把技術成熟、市場前景好的項目轉移到宿豫,與這里的成本等優勢結合,擴大產能,做大項目。如今,鑫宏鋁業、金屬制品、潤發棉紡、耐指紋板、房產公司等6家企業個個興旺。

      在工業經濟薄弱的蘇北宿豫,取得如此業績來之不易。郁全和粗略統計,合作的11年中,他從張家港往返宿遷300趟,按每趟700公里計算,總行程超過了21萬公里。

      然而,鐵打的身體也經不起經年累月的操勞。在一次趕往宿遷的長途跋涉之后,郁全和又馬不停蹄趕往宿遷市開發區管委會辦事,年逾古稀的郁全和累倒在了這片讓他始終牽掛著的熱土上。然而,躺在病床上的郁全和卻顯得一臉輕松,他說,身體是累了,但是心卻是暖的。對于11年來宿豫發生的變化,郁全和有著切身的感受。剛到宿豫考察時,規劃中的工業園連汽車都不能進,現在變成了道路縱橫、整齊劃一的工業園。宿豫區領導多次表示:長江村到宿豫建工業園,對宿豫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。最重要的一個方面,是給宿豫乃至宿遷帶來的理念上的更新、作風上的轉變以及服務水平的提升。

      攜手發展 村強民富奔向現代化

      富裕起來的郁全和并沒有忘記那些經濟落后地區的父老鄉親。1997年,在郁全和的帶領下,長江人走出了長江村,牽手安徽鳳陽小崗村,并與小崗村結成了聯動振興的對子。多年來,長江村先后投資600多萬元,幫助小崗村建起了“友誼大道”,擴種了600畝葡萄示范園,幫助小崗村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。

      2004年5月,長江村與“家底薄”、村民致富門路窄的韓家港村合并,組建3個新區。新成立的長江村,原長江村為中心區,韓家港分為東昇、東潤、東發三區。

      在郁全和的大力支持下,長江村加大了對東三區的投入,制定了“三年打基礎,五年變新貌,十年大變樣”的發展規劃。9年來,東三區變樣了,村民集資款、村干部的退休待遇這些“爛賬”清算了,村貌一天一個樣,亮路燈、改水質、建浴室、通公交,村民生活居住環境大大改善,新型醫療保險、老年助養金、困難補助等社會事業也都有明顯提升,真正兌現了當年“并村并心、黃土成金”的誓言。

      經濟發展了,農民富裕了,郁全和卻一刻也沒有忽視三個文明建設,他說:物質文明是船,精神文明是舵,政治文明是保障。長江村把握好發展方向,成為典型,關鍵就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了“三個文明”之間的關系。

      幾十年來,郁全和深深扎根長江村這片熱土,靠忘我的付出贏得了全社會的贊譽。他先后榮獲江蘇省勞模、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、江蘇省優秀黨務工作者、江蘇省第六屆人大代表、江蘇省扶貧明星、江蘇省南北掛鉤產業轉移工作先進個人、“全國興村富民百佳領軍人物”等光榮稱號。

      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。郁全和雖年逾古稀,但依舊壯志滿懷。他要“五年再建一個新長江”,帶領長江村、長江潤發集團實現新的騰飛。郁全和,這位挺立長江潮頭的時代弄潮兒,正用長江人的情懷和共產黨人的風范,為長江村的現代化建設、為黨的光輝事業奉獻他的全部精力。

      九九热这里只有精品